用行动打脸,美国逼阿根廷弃用人民币,米莱为什么敢说“不”?

风云变幻,阿根廷的抉择:在中美之间,人民币的战略意涵

2025年9月,全球金融格局中一场无声的较量悄然升级。据阿根廷权威媒体《号角报》率先披露,并随后获得香港《南华早报》的侧面证实,美国特朗普政府向阿根廷米莱政府发出了一个正式且带有明显压力的要求:立即废止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转而接受一项由美国财政部撑腰的、以贷款为替代的援助计划。美国官方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声称该协议“对阿根廷主权构成长期风险”,并以此为筹码,试图将阿根廷推向明确的“美国阵营”。

“门罗主义”的幽灵与金融施压的阴影

这并非美国首次试图干预中阿经济合作。将两国间的正常金融往来刻意污名化为“勒索”,并以此为幌子,极力渲染“中国在阿根廷影响力扩张”的所谓威胁,美国此举的背后,正是其根深蒂固的“门罗主义”情结在作祟。长期以来,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家“后院”,对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尤其是与各国展开的互利合作,表现出近乎偏执的敏感。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拉美国家期待的是独立自主,而不是门罗主义。”美国试图通过金融手段迫使阿根廷“选边站队”,实质上是将自身的地缘政治博弈,粗暴地强加于经济合作之上,企图以经济施压的方式,来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

阿根廷的经济困境:为何离不开人民币的“及时雨”?

然而,美国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阿根廷正身处一场严峻的经济危机之中。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2023年高达惊人的211%——以及捉襟见肘的外汇储备,使得这个南美国家时刻面临着偿债的巨大压力。2023年4月,中阿两国续签的350亿元人民币(约合5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在当时如同一场“及时雨”,直接帮助阿根廷偿还了27亿美元的外债,极大地缓解了其燃眉之急。

这项协议赋予了阿根廷央行获取人民币并将其兑换为美元的能力,显著减轻了偿债压力。甚至在2025年4月,面对美国的持续施压,阿根廷政府再次展现了其务实的决心,将该协议续签至2026年6月。据阿根廷《国民报》分析,此举为阿根廷央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得以推迟偿还48亿美元的债务,为国内经济调整和复苏赢得了战略空间。对于焦头烂额的米莱政府而言,此刻放弃这项至关重要的协议,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即刻引爆债务违约的雷潮,并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

人民币国际化在拉美的战略样本

中阿货币互换协议不仅是阿根廷经济的“救命稻草”,更是人民币国际化在拉美地区扩张的重要战略支点。2023年,阿根廷率先宣布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紧随其后,巴西也与中国达成协议,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币替代美元,人民币因此跃升为巴西的第二大外汇储备货币。这些举措的意义深远,它们显著削弱了拉美国家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有效降低了国际贸易中因汇率波动而产生的风险。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在阿根廷的尤耶亚科盐湖锂矿项目中,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不仅为中国采购方降低了15%的成本,同时也为阿根廷方面锁定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中国工商银行在巴西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以及智利、阿根廷等国将人民币纳入本国外汇储备的举动,共同构筑起一道日益强大的区域金融网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人民币在拉美地区的国际影响力。

米莱政府的务实转向:现实主义的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米莱政府的政策转向并非毫无征兆。在竞选期间,米莱曾对中国持批评态度,但上任后,随着现实压力的逼近,其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2024年1月,他公开坦承“需要快速学习”,并对中国续签货币互换协议表达了由衷的感谢。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承诺的援助并未如期兑现,反而对阿根廷施加了10%的关税,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贷款谈判中附加了苛刻的条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展现出了更为灵活和尊重的合作模式。中方从未干涉阿根廷的内政,所寻求的仅仅是“不被打扰”的合作环境。阿根廷智库“中阿战略合作观察站”的一项分析指出,美国所提出的替代方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实质性援助上,都远不及中阿货币互换协议,更遑论其附加的政治条件,这些条件极有可能让阿根廷在经济自主性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米莱政府选择了一条更加务实和符合国家利益的道路,将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置于地缘政治的考量之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