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里的潍坊

鲁网7月11日讯(记者 王玉龙)“十四五”期间,潍坊市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答卷。从工业强市到乡村振兴,从交通枢纽到文化赋能,潍坊以创新为引擎、以融合为路径、以民生为落脚点,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日前,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决胜“十四五” 谋篇“十五五” 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白皮书》。这份白皮书不仅是过去成就的总结,其实,它更揭示了潍坊未来发展的“核心密码”。

“白皮书”里的潍坊

创新驱动:锻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潍坊的工业发展堪称“硬核”。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动力装备、智能农机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15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这背后,是潍坊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战略定力——内燃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相继落地,潍柴5年4破柴油机热效率世界纪录,歌尔VR头显全球市占率达85%。

与此同时,潍坊在农业科技领域同样表现亮眼。蔬菜种子从70%依赖进口到70%自主研发,智慧农业覆盖80%温室大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出全国7.4个百分点。这种“科技+产业”的模式,让潍坊在传统农业大市的基础上,逐步迈向农业强市。

潍坊的实践表明,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产业深度结合。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融合赋能: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潍坊的发展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全域融合、协同推进。在城乡统筹方面,潍坊通过“六大融合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4: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振兴片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面貌,更带动了产业兴旺,形成“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

在产业融合方面,潍坊的“文旅+”模式尤为突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国际名片,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24年旅游收入较2020年增长84.4%,研学旅游、非遗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潍坊的实践表明,只有打破行业、区域壁垒,才能释放更大发展潜能。

民生为本:打造幸福宜居新标杆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受益。潍坊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可谓“大手笔”——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2所、幼儿园344所,新增学位28.76万个;县域就诊率达94.1%,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81.45岁;绿色出行占比超70%,成为国家公交都市……这些数据背后,是潍坊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比如在医疗改革方面,潍坊的“三医协同”模式(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成效显著,门诊和住院费用实现“双下降”,群众满意度连续7年全省前列。这种系统性改革思维,值得进一步梳理提升。

高质量发展必须落脚于民生改善。潍坊的实践表明,只有让百姓真切感受到发展红利,才能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面向“十五五”,潍坊提出“走在前、挑大梁”的目标,重点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工业领域,推动传统产业“提质焕新”、新兴产业“加速裂变”;在海洋经济方面,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文化领域,深化“非遗+”“研学+”等新模式,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潍坊的“发展密码”,在于创新引领、融合赋能、民生为本。这座城市用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系统性、协同性的实践。未来,潍坊还将继续强化科技支撑、深化改革开放、优化社会治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评论